詳細介紹
同仁醫院(又名ST.LUKE’sHOSPITAL)創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上海地區成立最早的近代醫院之一,為美國圣公會所辦的教會醫院,曾經是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的附屬教學醫院,首任院長文恒理最初在今塘沽路大名路附近設立以門診為主的診療所,取名同仁醫局,兩年后擴大規模更名為同仁醫館,1880年醫院再加擴大,定名為同仁醫院,當時床位僅19張,后幾度遷址,1947年9月,定址今萬航渡路1561號。該院所需經費極大部分依靠國內外社會各界的捐助,資金相當拮據,發展困難,許多病房為鐵皮活動簡房。解放初期,年門急診量僅2萬人次。 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強對該醫院進行扶植,195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衛生局正式接管該院,定名為上海同仁醫院,同時興建1200平方米的醫療用房,床位從79張增到119張。同年,國家副主席宋慶齡視察了該院的小兒科病房,對醫院的衛生、消防、工會等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關心。1957年,該院劃歸長寧區政府領導,改名為上海市長寧區同仁醫院,1966年文革期間,更名為東方醫院。1977年,醫院遷址于上海市愚圓路786號,1979年恢復同仁醫院院名,床位增加到200張。 1988年,新建了建筑面積達5870平方米的八層病房大樓,床位增到330張。同年,該院成立了圣約翰大學醫學院校友會顧問團,指導、支持和協助同仁醫院醫療業務的開拓和專業技術的培訓工作,承擔了各科疑難病例的會診,重大手術的決策,手術指導和示范,1989年,顧問團幫助該院開設了心血管內科病房。同年,該院成功地施行了心臟二尖瓣狹窄分離術,在同級區屬醫院中為領先。1992年,被市衛生局批準為第二醫科大學的教學醫院,每年接納第二醫科大學、上海職工醫學院、松江衛生學校等大中專生的實習,承擔醫療、放射、護理等教學工作。1994年,該院評為二級甲等醫院,同年,急診大樓建成啟用。1995年又通過教學醫院的驗收。目前,該院占地面積3908.32平方米,使用建筑面積17303.4平方米,固定資產5887萬元,已走過一百多年歷程的同仁醫院現已發展為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長寧區文明單位。
擁有睡眠呼吸障礙監測儀.各型呼吸機.氣管鏡.多導聯心電監護儀.DSA.除顫機.電生理儀.各型血透儀.進口電子胃鏡.腸鏡.十二指腸鏡.高頻電治療儀.微波治療儀.幽門螺旋菌測試儀.激光治療儀,除腹腔鏡、膀胱鏡、關節鏡、顯微鏡、電切鏡、床旁帶電視屏C臂X光機等必備設施外還有各種理療、體療設備幫助病員術后的功能恢復等診療設備
★獲得上海市衛生系統文明單位長寧區文明單位、長寧區衛生系統優秀黨組織、醫院團總支被評為上海市五四特色紅旗團組織、長寧區五四特色紅旗團組織標兵、長寧區五四紅旗團組織;★介入診療中心被評為上海市紅旗班組、上海市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特需醫療服務中心被評為上海市用戶滿意明星班組、內科四病區心監病房被命名為上海市“共青團號”;★婦科被評為長寧區巾幗文明崗、★急診科被評為上海市衛生系統先進集體、上海市衛生系統“共青團號”等榮譽。★近年來,有2人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獲得先后被評為上海市專業技術人才、上海市衛生系統文明職工、1人被評為市新長征突擊手、1人被評為市青年崗位能手、1人獲得上海市衛生系統銀蛇獎提名、26人分別被評為區青年人才希望獎、區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區有突出貢獻青年人才、區優秀青年人才、區十佳女醫師、區新長征突擊手、區優秀團干部等,他們的成長為醫院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后勁。★近三年來,醫院先后承擔部級科研1項、市級科研6項、區級項目9項,其中《動脈灌注內支架置入雙介入治療消化道梗阻》獲得上海市科學進步三等獎;《雙介入法姑息性治療晚期胰腺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獲得上海市科學進步二等獎;《雙介入法姑息性治療晚期胰腺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獲得上海市科委科學技術成果獎。4項課題通過成果鑒定。★近三年來,開展新技術、新項目50多項;★多次至德國等地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發表論文275篇;承擔21項科研任務,取得顯著科研成果:★通過市區科技成果鑒定6項★獲市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區科技成果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1項科研項目被市衛生局列入“醫學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研究項目”同時被衛生部推薦為“十年百項”推廣項目;★參與國家九五攻關科研項目并通過總結驗收,1項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