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稱:福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廈門大學附屬福州市第二醫院
類型/級別: 三級甲等 綜合
醫保定點:未知
福州市第二醫院位于海峽西岸省會中心城市——福州市倉山區煙臺山東麓上藤路47號。倉山區古稱藤山,明洪武年間北麓始建鹽倉,該地俗稱鹽倉前,藤山遂道稱倉前山,簡稱倉山,區名由此而來。島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歷史上曾于煙山南麓遍植梅樹,素有“瓊花玉島”的美稱,古時,就有“十里花為市,千家梅作林”的繁華。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倉山區還是歷史上有名的領事使館區,外貿基地及航運中心,英、美、法等17個國家在倉山設立了領事館或代辦處、洋行等,同時還創建教堂,開辦學校,開設醫院。據記載,醫院前身為英國皇家海軍、英國領事館合辦的“海港醫館”,始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1887年易名為“塔亭醫院”,1951年10月改名為“福州市工人醫院”,1956年3月更名為“福州市第二醫院”,1984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增掛“福建省福州中西醫結合醫院”,2013年4月正式成為廈門大學附屬醫院。醫院為全國中西醫結合三級甲等醫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認的全國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基地之一。
福州市第二醫院現有占地面積26146平方米,建筑面積80335平方米。醫院設有31個臨床科室,11個醫技科室,現有開放床位數1568張。醫院以骨傷科為龍頭,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康復為一體的中西醫結合醫院,為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教學醫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骨傷博士、碩士研究生及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福建省內科、外科、兒科、神經內科、康復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福建省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福建省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臨床培養基地)。
福州市第二醫院擁有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福建省中西醫結合急診醫學分會,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分會、急診分會、檢驗分會,福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福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內科分會、心血管內科分會、神經內科分會,福州市醫學會骨科分會、急救分會、神經內科分會、麻醉分會、風濕病分會、檢驗學分會;福州市骨科研究所、福州市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福建省新生兒救護分中心、福州市急救中心、福州市骨傷康復中心、福州市臨床檢驗中心、福州市急診質量控制中心、福州市血液透析質量控制中心、福州市護理質量控制中心、福州市產科質量質控中心、福州市放射診斷質量控制中心、福州市臨床用藥質量控制中心、福州市麻醉質控中心等29個省市級醫療科研機構。全院共有65人擔任全國和省級各學術團體委員、常委、副主任、主任委員職務。
福州市第二醫院秉承“繼承不離古,發揚不離宗”的發展理念,努力建設中西醫結合專科醫院,走特色專科品牌發展道路,建有中西醫結合重點專科8個,其中骨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重癥醫學科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培育項目;骨傷康復科、神經專科為省級重點專科;心內科為省級重點專科建設項目;腫瘤專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為市級中西醫結合重點專科。8個重點專科床位數達905張,重點專科床位數占全院床位數的69.6%,其中骨科病區數占全院床位數的42.3%,占重點專科床位數的60.8%。骨傷科與臺灣中正骨科醫院聯合建立“關節微創重建聯合體”,運用當今國際骨科前沿技術治療關節疾病。骨科通過專業細分,設有創傷外科、關節外科、運動損傷科、脊柱外科、綜合骨科、小兒骨科、手外科、骨病骨腫瘤科、骨質疏松病專科、傳統骨傷科等,現成為了海峽西岸三級綜合性醫院接診治療創傷病人最多、規模最大的醫院。“看骨科找二院”成為了福州市老百姓的口頭禪,骨科這一品牌還成為福州醫療界一張燙金名片。
醫院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上藤路47號
乘車路線:廣大市民到福州市第二醫院就診可乘坐下列公交車,到橋南站下:77路、85路、90路、101路、105路(南向北)、115路、K1路、201路、1路、12路、14路、25路、30路、31路、K2路、301路、305路、50路、30支路、17路、3路、307路、309路福州市第二醫院院內停車場分布?福州市第二醫院院內設有地下停車場(急救中心大樓地下一樓)、院內臨時停車位。因車位有限,請駕駛員朋友服從保安人員指揮,做到有序停車,維護醫院正常診療秩序。?
聯系電話:0591-88039222 0591-8803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