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狀態下,紅細胞生成及釋放與紅細胞的破壞或丟失成動態平衡,維持循環血液中紅細胞容量的相對穩定,任何原因是紅細胞的生成減少、釋放障礙或破壞增加,丟失過多或兩者兼而有之,都能使這種平衡紊亂導致貧血,理化因子、生物因素、免疫因素等損害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或骨髓造血微環境,致使紅髓脂肪化,造血功能減低以致衰竭,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
臨床上稱之為再生障礙性貧血,上述致病因素特別是免疫因素的作用,如限于紅系造血祖細胞致使骨髓紅系生成明顯減少稱之為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細胞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鐵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可導致缺鐵性貧血,葉酸和維生素b12是DNA合成必須的物質,缺乏則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紅細胞本身缺陷或紅細胞外在因素,使紅細胞破壞增加而骨髓造血不足以代償,發生溶血性貧血。
除原發于造血組織的異常引起貧血外,感染以及多種慢性全身性疾患也可直接或間接引起貧血,稱之為繼發性貧血。骨髓纖維化或骨髓受異常細胞浸潤引起的貧血稱之為骨髓病性貧血。各種原因所致失血引起的貧血稱之為失血性貧血,很多情況下貧血的發生,是多因素以不同機制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