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淤積指的是膽汁流入十二指腸減少或消失,從而反流入血液中。臨床上常表現為黃疸、瘙癢、尿色深、糞色變淺和黃斑瘤等。實驗室檢查可有血清膽紅素、堿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轉移酶水平升高,血清丙氨酸轉氨酶和天冬氨酸轉氨酶水平升高提示有肝細胞損傷,慢性膽汁淤積常伴有總膽固醇水平升高。
膽汁淤積可由肝外膽管梗阻、肝內膽管梗阻或肝細胞分泌膽汁方式的改變所引起。前者肝外型膽汁淤積是指膽總管或肝內大的膽管由于機械性阻塞所致,可通過手術或其它措施解除梗阻,當梗阻解除后膽汁淤積隨之消失,后兩種類型在解剖上看不到梗阻所在,是肝細胞或毛細膽管病變而致膽汁排泄障礙,常被統稱為肝內型膽汁淤積。藥物治療主要是應用消膽胺,思美泰等緩解癥狀,降低血膽酸濃度,改善肝功能,治療時間長,定期檢查肝腎功能,血膽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