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尹主任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
擅長領域:中醫治療各種雜癥。?
執業經歷: 沈自尹,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52 年畢業于上海醫學院醫學本科。現任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科協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會副會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全國中西醫結合虛癥與老年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第四屆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藥審評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及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雜志副總編。曾任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中醫教研室主任,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臟象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校及醫院學位和學術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評議委員,衛生部中藥審評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上海市中醫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中醫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 沈自尹教授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思路和方法的開拓、腎本質的研究和傳統老年醫學研究。自50年代率先對中醫稱為"命門之火"的腎陽進行研究,發現在西醫是全然不同的病種,按照統一的辨證標準,病人只要符合腎陽虛癥,其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尿17 羥皮質類固醇值明顯低下,這一結果得到了國內外研究單位的重復與公認。1979 年起采用同病異證組進行下丘腦-垂體-靶腺軸功能對比觀察,可推論腎陽虛主要發病環節在下丘腦,這一成就的意義是首次用現代科學方法在國際上證實腎陽虛癥有特定的物質基礎。經過長達40 年的研究,近來更進一步采用分子水平的檢測方法證明唯有補腎藥才能作用并提高下丘腦的雙氫睪酮受體親和力以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信使核糖核酸的表達水平,對腎陽虛癥的發生原理以及調節樞紐提出更有利的證據,既從臨床上證明中醫的"證"是科學的客觀存在,又用科學語言闡明"腎陽虛"的本質。 將腎陽虛研究的結論用于治療隱性阿狄森氏病,預防哮喘季節性發作,為長期用激素的哮喘患者撤除激素,防治慢性氣管炎,減輕激素副作用等均能提高療效。 20世紀70 年代初根據大量的臨床實例和科學實驗,首先提出中西醫結合的途徑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從而改變了中西醫藥簡單相加的局面,以后又提出"微觀辨證和辨證微觀化",對中醫辨證向科學化、客觀化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腎的研究等6部中西醫結合學術專著。1979 年獲全國醫學衛生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1981、1983、1985 和1987年分別獲衛生部乙級科技成果獎,多次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1992 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共計16 項。1996 年還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以民間形式對國際上所取得的中醫藥重大成果并達到首創與公認的開拓者進行獎勵的廣州仲景中醫藥杰出成果獎。多次應邀赴日本、香港、澳州講學與出席國際性學術會議。已培養博士研究生3 名,碩士研究生7 名,現正指導博士后研究生1 名。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