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靜脈曲張,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血管異常擴張狀況,通常源于門靜脈高壓,而肝硬化則是其主要誘因。針對這一病癥,現代醫學提供了多種治療策略,旨在降低出血風險,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一、病因與癥狀
胃底靜脈曲張往往因肝硬化導致門靜脈血流受阻而引發。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嘔血、黑便及體重下降等癥狀。其中,嘔血和黑便是靜脈曲張破裂的典型表現,需立即就醫。
二、治療策略
1、藥物治療:使用特利加壓素、醋酸去氨加壓素等降低門靜脈壓力的藥物,能有效減少出血風險。同時,普萘洛爾、比索洛爾等β受體阻滯劑也能通過降低心率和心輸出量,達到降低門靜脈壓力的目的。
2、內鏡治療:在內鏡下,醫生可以直接向曲張靜脈內注射硬化劑或應用套扎器,使血管閉塞,實現止血和預防再出血。
3、介入治療: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是一種有效的介入方法,通過在肝內建立分流道,降低門靜脈壓力。
4、手術治療:對于藥物和內鏡治療無效的患者,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脾切除術等手術方式可作為最后的治療選擇。
5、生活調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堅硬、粗糙、刺激性食物,選擇流質、半流質食物以減少對胃底靜脈的損傷。
胃底靜脈曲張雖病情嚴重,但通過合理的治療策略和生活調理,患者仍有望實現病情的穩定與改善。及時就醫,科學治療,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