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系統疾病,主要由于體內鐵儲備不足導致紅細胞內鐵缺乏,進而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診斷缺鐵性貧血時,醫生會依據以下幾項關鍵指標:
1、血紅蛋白濃度(Hb):這是評估貧血程度的主要指標,正常成年女性的Hb應不低于120g/L,成年男性不低于130g/L。若低于此值,則可能表明存在貧血。
2、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缺鐵性貧血時,MCV通常低于正常值,提示紅細胞體積偏小,這是缺鐵性貧血的典型特征。
3、血清鐵和鐵蛋白水平:這兩個指標可直接反映體內鐵儲備情況。缺鐵性貧血時,血清鐵降低,鐵蛋白水平也會顯著下降。
4、轉鐵蛋白飽和度:即血清中轉鐵蛋白的濃度與總鐵結合能力的比值,缺鐵性貧血時該值會降低。
5、骨髓象檢查:在必要時,可進行骨髓穿刺檢查,缺鐵性貧血的骨髓象會顯示紅細胞系增生旺盛,但鐵粒幼細胞減少。
治療缺鐵性貧血,常用的藥物有硫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富馬酸亞鐵等鐵劑,這些藥物能有效提高體內鐵儲備,改善貧血癥狀。此外,維生素C也常作為輔助治療,因為它可以幫助身體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鐵質。但需注意,任何藥物的使用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不當用藥帶來的風險。
綜上所述,通過綜合分析上述指標,醫生可以準確診斷缺鐵性貧血,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幫助患者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