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確實可能引起貧血。胃病導致的貧血,其背后有多種機制和原因。
1、胃病影響營養吸收
患有胃病的人,尤其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胃黏膜受損,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鐵元素是紅細胞生成的重要成分,如果胃病患者長期鐵吸收不足,就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
2、慢性失血
某些胃病,如胃潰瘍、胃癌等,可能引起慢性消化道出血。長期的慢性失血會直接導致體內鐵元素流失過多,從而引起貧血。
3、藥物影響
胃病患者常需服用一些藥物來控制癥狀,如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用于減少胃酸分泌,長期使用可能會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進而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另外,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時,也可能影響腸道菌群,間接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
4、食欲減退
胃病患者常常伴有食欲減退,長期飲食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良性貧血。
5、疾病消耗
在胃癌等惡性疾病的情況下,腫瘤本身的生長會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包括造血原料,從而導致貧血。
綜上所述,胃病通過多種機制可能導致貧血的發生。對于胃病患者,除了積極治療原發病外,還應注意營養的均衡攝入,定期檢查血常規,及時發現并處理貧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