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骨質疏松多因腎虛精虧、脾胃虛弱、氣血不和所致,治療時強調補腎壯骨、益氣健脾、調和氣血。
1、腎虛精虧是骨質疏松的根本原因。腎主骨生髓,腎虛則骨髓不充,骨骼失養,導致骨質脆弱。中醫治療常以補腎填精為主,如使用熟地黃、山茱萸等補益腎陰,或用杜仲、續斷等強筋壯骨。
2、脾胃虛弱也影響骨骼健康。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脾胃虛弱則營養吸收不良,骨骼失養。因此,健脾和胃也是中醫治療骨質疏松的重要方法,常用藥物如黨參、白術等,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
3、氣血不和是導致骨質疏松的另一重要因素。中醫認為,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不和則筋骨失養。治療時,常用當歸、白芍等養血柔肝,川芎、丹參等活血化瘀,以調和氣血,滋養筋骨。
4、除了藥物治療,中醫還強調食療的重要性。如推薦患者食用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小魚干等,以補充鈣質,強健骨骼。
5、中醫還提倡適當的運動鍛煉,如太極拳、八段錦等,以增強身體素質,促進骨骼健康。
綜上所述,中醫治療骨質疏松注重整體調理,通過補腎壯骨、益氣健脾、調和氣血等多方面的治療手段,旨在恢復身體的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治療骨質疏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