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中期的飲食應采用“三高、一適量”的原則,即給予患者高熱能、高蛋白、高維生素、適量脂肪的飲食。
每天攝入熱能2500~2800kcal;注意供給一定量高生物價蛋白質,如牛奶、豆漿、青魚、豆腐干等,高蛋白質飲食可促進受損的肝細胞修復和再生,糾正低蛋白血癥,有利于腹水和水腫消退;每天進食的脂肪不宜過多,在40~50g左右,過多的脂肪會使肝功能進一步受損;多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K,如番茄、蘋果、青菜等;有水腫和腹水的患者應使用低鹽飲食;水腫嚴重時宜無鹽飲食,禁食含鈉多的食物,如海產品、火腿、松花蛋、肉松、醬菜等;注意補充微量元素鋅和鎂,多吃豬瘦肉、牛肉、羊肉、綠葉蔬菜、豌豆、谷類等。少量多餐,以細軟易消化、少纖維、少刺激性、少產氣的軟食或半流質飲食為主。定義及病因:肝硬化為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的長期或反復作用所致,本病85%發生在21~50歲之間,男女發病數之比為3.6~8:1。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在國內以病毒性肝炎所引起的肝硬化最多見,歐美國家則以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的酒精性肝硬化為多見。臨床表現: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臟正常結構遭到破壞,使肝變形變硬,以致<\/span>于引起以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為主的臨床癥狀,如出現低蛋白血癥、腹水、皮膚黏膜出血傾向、腹壁靜脈曲張、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脾腫大,最后嚴重的可出現肝昏迷等。預防肝硬化應從出生嬰兒開始,嬰兒出生后即注射乙肝疫苗,成人若無乙肝抗體了,也可重新注射疫苗;另外要少喝酒、無病不吃藥、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