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位置性眩暈,又稱耳石癥,是一種與頭部位置變動密切相關的短暫眩暈癥狀。
良性位置性眩暈通常由耳石器功能障礙引發,表現為患者在特定頭位或體位改變時,如躺下、坐起等動作,突然出現短暫的眩暈感。眩暈持續時間通常不超過一分鐘,且可能伴隨眼球震顫、惡心、嘔吐等自主神經癥狀。這是一種良性疾病,各年齡段均可出現,且有一定的自愈可能性。
良性位置性眩暈主要由內耳中的鈣化物,如耳石,脫離其正常位置并刺激前庭神經所致。此外,病毒感染、創傷等因素也可能導致耳石脫落。
患者除眩暈外,還可能出現眼球不自主快速運動、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等癥狀。這些癥狀通常在頭部位置改變時出現,持續時間短暫。
建議進行前庭功能測試、聽力測試以及頭部磁共振成像等檢查,以評估前庭系統狀況,并排除其他潛在疾病。
物理治療包括平衡訓練和前庭康復,有助于患者恢復前庭功能,減少眩暈發作。藥物治療如倍他司汀,能改善內耳微循環;氟桂利嗪,可增加腦血流量,減輕眩暈;地芬尼多,能降低前庭神經興奮性,緩解眩暈。耳石復位法由專業醫生操作,通過特定頭位改變使耳石回歸正常位置。
患者應避免突然頭部運動,保持規律睡眠,減少咖啡因攝入,以減輕癥狀。同時,定期進行復查,監測病情變化。
良性位置性眩暈雖然癥狀令人不適,但通常不會留下嚴重后遺癥。及時診斷與治療,結合生活方式的調整,患者往往能夠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