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外靜脈在頸部靜脈系統中占據重要地位,其由枕靜脈、耳后靜脈以及下頜后靜脈的后支匯合而成。該靜脈沿胸鎖乳突肌淺面斜向下后行,至鎖骨中點上方二到五厘米處穿過頸深筋膜,最終注入靜脈角或鎖骨下靜脈。由于其位置表淺且管徑較大,頸外靜脈在臨床上常被選作靜脈穿刺的部位,尤其在下頜角和鎖骨上緣中點連線上1/3處,穿刺操作簡單、安全且易行。
頸外靜脈在臨床上的意義不僅限于穿刺操作,它還與頸部的血液循環密切相關。當心臟疾病或上腔靜脈阻塞導致靜脈回流不暢時,頸外靜脈可能會出現充盈甚至怒張,這是臨床上評估靜脈回流狀態的重要體征。
在治療頸部靜脈曲張時,頸外靜脈也是關鍵考慮因素。患者通常被建議采取半臥位或坐位,以利用靜脈血液的重力作用促進回流。此外,藥物治療也是重要手段,如邁之靈、威力坦和羥苯磺酸鈣等藥物,均能有效促進靜脈回流,改善靜脈曲張癥狀。
綜上所述,頸外靜脈作為頸部最大的淺靜脈,不僅在靜脈穿刺中占據重要地位,還是評估靜脈回流狀態和治療靜脈曲張的關鍵所在。對其結構和功能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升臨床操作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