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糜爛作為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其嚴重性不容小覷。它指的是胃黏膜表層出現的破損或潰瘍,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問題。
胃糜爛會導致患者胃痛、消化不良,影響生活質量。胃黏膜受損后,胃酸直接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疼痛。同時,胃糜爛還會干擾食物的正常消化過程,導致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
胃糜爛可能引發出血和貧血。糜爛部位容易發生出血,輕度出血可能不易察覺,但嚴重時可導致嘔血、黑便,甚至休克。長期慢性出血還會導致體內鐵質流失,引發缺鐵性貧血。
胃糜爛還增加了胃癌的風險。胃糜爛是胃癌的前期病變之一,長期不治療可能導致胃黏膜發生癌變。
在治療方面,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一、使用抑酸藥物,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降低胃酸濃度,減少對受損黏膜的刺激;二、應用胃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片、膠體果膠鉍膠囊等,形成保護層覆蓋病變區域;三、對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需進行根除治療,通常包括抗生素聯合使用;四、內鏡下射頻治療可用于止血和促進糜爛愈合;五、調整飲食習慣,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規律飲食。
總之,胃糜爛是一種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胃部疾病。通過科學的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防止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