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在活產嬰兒中的發生率約為5.6%,美國為7.1%~17.9%。我國報道的早產兒死亡率為12.7%~20.8%。隨著醫療護理技術的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已有所提高,但其日后的生存質量和社會適應能力較正常足月兒差。因此,要關注早產兒的發育,以及相關的護理問題。保暖工作:從早產兒出生前就應準備好。要求產房的溫度26-28℃,出生后立即放在預熱好的輻射搶救臺、暖箱、保暖床上,毛巾及衣物均應預熱好。轉運時亦需使用預熱好的轉運暖箱。 環境要求
(1)適宜的溫度及濕度:適中的環境溫度和濕度,能使早產兒保持理想的體溫和體重的增長,室溫一般24-26℃,相對濕度50%-60%。
(2)消毒隔離:早產兒免疫力低下,容易發生感染,故環境的空氣、物表、暖箱、床等應該定期消毒、擦拭;接觸早產兒前,應用流動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劑擦手,以降低其發生感染的風險。
(3)減少光線刺激:過強的光線刺激有可能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增高,對大腦發育影響較大,生長緩慢。持續性照明會導致早產兒生物鐘節律變化和睡眠剝奪。可以使用睡眠燈、拉上窗簾、暖箱上使用暖箱罩等方式,給早產兒營造子宮內幽暗的環境。
(4)減少噪音干擾:出生后,早產兒的大腦仍在不斷發育中,噪聲的刺激會致寶寶呼吸暫停、心動過緩等,生命體征的持續波動會導致日后的后遺癥如聽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等。故建議白天不高于45分貝、晚上不超過35分貝為宜。